close


我老家...在那邊住了六年多....最近剛賣出去...為啥會印刷字體...因為以前真的就是作印刷的

東港老街上的店名匾
陳秀珠

<東港采風>期刊的所有內容版權屬於東港鎮文史學會,請您尊重著作權,若您要引用內容請務必註明出處,否則相關著作版權問題請自行負責。

近日去了一趟台南縣新化鎮老街,其建築風格與許多日據時期街道改正老街相似,其中最特別的是,整齊畫一的店名招牌。夜晚點起燈火,呈現的氣氛把老街襯托得有如一座新古典的街道。「老街新生」,在這條街道給予人們另類的感受與體會。

在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,店名招牌爭奇鬥豔,一家比一家來得耀眼,有的比大小、有的比高低、更有的是把招牌一層層的擺放店門外,左方一塊、右方一塊、正門上方一面,山牆又一面,有的還擺到馬路上,彷彿深怕行人客戶見不著似的。其實,客戶除非是第一次光顧,才會尋找觀看店名牌,常客根本很少瞧店名招牌一眼,實在不需要大張旗鼓,反而掩蓋建築本身的美感,甚至危害建築安全,颱風來臨時還需擔心,倒不如在店面的佈置上多用點心思,來得實際些。

回顧百年前台灣街肆的店名匾,簡單一塊匾額,由當代書法名家題字,並題上年代,如此簡單木匾,不僅留下書法名家的墨跡,更紀錄了開業或書寫年代,無形中保存了一些記載,提供後人研究的參考。筆者特走訪東港老街延平路、通明街、朝陽街、中興街、中山路、中正路上的老店。希望能為東港老街上的老店匾留下一些紀錄,可惜,由於街道拓寬以及住宅更新,許多店名匾已消失,有些重新製作,有道是「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」,即使只有幾十年的歷史,能及時把它們拍攝下來,總有可觀之處。

目前東港使用木製店名匾的,主要集中在延平路上,至於通明街有坤記(雜貨店),中正路有東春布行,但都未題上書寫者姓名與年代,純粹是店名而已。而延平路上的一些老字號的店鋪,則相當講究,不僅題上書寫者姓名,亦標明年代。從這些書寫者,我們可以瞭解在那個年代,最受店家歡迎與享有盛名的當代書法名家。當然,廟宇的楹聯也是指標之一。(註一)
位於朝隆宮對面的永隆發商行,其木店匾,為日據時期代理化妝品的店家,雖早已不再營業,該木匾仍高掛門眉,可惜未留下書寫者姓名。朝隆宮左側的老字號中醫「茂豐居」,原名為「茂林居」,其木匾為筆者在東港所見最大也是最別緻的。其書寫者洪鐵濤非東港文人,該店委其書寫店名匾,從其書法可知功力不淺。茂豐居為東港最早也是歷史最久的中醫世家,目前已傳至第八代(212年),贈字者尚有民國五、六十年代享有雙管齊下盛名的嘉義布袋人士蔡元亨先生。有關蔡元亨的墨寶,東港人士保留者甚多,朝隆宮中也有。至於由東港文人書寫的店名匾,在日據時期,有書寫「金長回」店名匾的清末秀才林玉書。還有一些已被取下或未署名的店名匾,應有當時東港的書法家執筆,從東隆宮、朝隆宮、嘉蓮宮以及明德堂等寺廟中的楹聯留存的墨跡來看,日據時期東港寺廟中留下的名家墨跡,以黃景淵作品為多,而楹聯詩文則以阿麻先生(陳志淵)為多。在民國七十年代以前,黃甘棠與高水吉(署名漁翁)為店名匾邀請書寫的熱門人物。如中正路的「萬安中藥房」、延平路的「金真德銀樓」、「勝原行」(漁具店)為黃甘棠之作。黃老先生墨寶在關仔嶺三級古蹟的碧雲寺正殿中亦有留存。延平路的「聯發行」則為漁翁(高水吉)之作,漁翁作品於東隆宮亦有橫匾留存。

七十年代以後店名匾極少使用,書法著稱者多為賀匾或新建、重建廟宇的楹聯題字,除了鄭兵田(漁郎)外,尚有莊正宏、莊道吉與甘意行等等,皆為賀匾、楹聯題字專家。

日據大正以後,由於建築技術的進步,新式街屋流行將店名直接雕塑在牆堵上,筆跡蒼勁有力者已剩不多,延平路上金長回中藥鋪與對面的隆發行即為其中佳作。「金長回」外牆堵三字為林玉書先生之墨跡,至於「隆發」行則不得而知。日據末期印刷字體也應用在店名招牌上。如延平路與中山路口附近的空屋「文郁堂」,即為印刷字體,頗具現代感。印刷字體的日新月異,加上電腦的輔助,店招推陳出新,不拘一格,有如百家爭鳴,令人看了眼花撩亂。有趣的是明明要找的店家就在眼前,卻會因店招太複雜而錯過。

店名匾不一定是店家最主要的裝飾,但精心製作,創意別緻的店名匾,卻可以襯托店家的品味與經營風格。看看台灣今日街道店招雜亂無章的景象,再回顧以往街市簡潔有力的店名匾,這其中正反映出台灣社會的變遷,每個時代有其流行趨勢,無所謂古是今非,重要的是如何以古鑑今,摒棄店招佔用道路的陋習,找回清新典雅的市容,將店名匾成為藝術的裝飾,讓行走期間的人們多一份美的視覺享受。

註一:楹聯為當代書法家留下字跡的處所之一,東港東隆宮重建後許多名家墨跡失傳,日據時期東港的書法名家作品以朝隆宮、明德堂(菜堂)保存得較完整。民國六十年代以後重建的廟宇楹聯,東隆宮多為共和里陳庾生作品,後塭嘉蓮宮則多為興漁里鄭兵田(漁郎)作品,三樓大清府則有興東里甘意行之作。廟宇楹聯實為欣賞書法與研究當代文人的極佳地點。

補遺
google真是好東西...記得我以前在台南讀書時有去拍幾張我老家照片,不過那時候沒有數位相機,所以底片跟照片隨著幾次搬家後就不見了...不過還好有google大神,一下子就找到別人照的相片


這兩間都「曾經」是我家...其實原本只有文郁堂是,不過後來隔壁鄰居要蓋實用一點的大樓,所以就換地,不要看房子門口小小的,其實裡面原本有七十幾坪,所以很長,換地後後面一段就給鄰居蓋房子去了,前面就給我家,然後一間租給別人,一間擺著荒涼。
不過都賣給別人,以前還幻想老了搬回東港住

善心人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okc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